自序:《我们在一起》,作者:阮子文
书稿历时一年,终于杀青。想着可以从码字的枯燥中解脱,内心多少充满欣喜。建华编辑来电称,我的书稿还缺少序言,建议我找名家、大家为我写个序,对我和我的书都是一个不小的衬托或宣传,当然我也可以自己写,把写作意图和经过描述清楚即可。搁下电话,相当不安,若我或者我的书,要靠一位名家、大家来推广,是否对这位名家或大家不公平?因为任谁捧着厚厚的书稿,大概都只有说好、妙、高的话,真要提些中肯的意见甚至批评,可能还是有顾忌的。何况,诚如刘桂明先生说的那样,若无法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个序言写得可能也很纠结甚至痛苦,很多时候那是在逼人家撒谎,逼人家捧你啊。但我更多的认为是,这可能对读者是不公平的,因为读者掏钱支付“对价”的意思表示,可能很多时候会受到这篇序言的影响,为了顾忌作者的面子和心里接受程度,名家、大家就算有意见也不便在序言里阐述,于是一味地肯定与赞扬,会让读者陷入“错误的认识”,因而对读者“显失公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靠名家、大家的推荐与肯定来让我和我的书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和人们的接受,恐怕也非我所愿,至少,与我写本书初衷是格格不入的。想到这些,我放弃了找名家、大家写序的打算。但,让我自己吹捧自己,大概也不是我的强项,于是这个序言一拖就是半年。
不能再拖了,彼时,北京正下着60年不遇的大雨,建华编辑说你再不交序言,后果很严重。我在他的描述中惊诧这场大雨的肆虐与残暴。末了他还告诉我一个冷笑话,说,60年前我们都是痴情的种子,但60年后的今天,被北京这场大雨,淹死了。于是我仔细而认真地读着大雨让这座国际都市受灾的新闻,终究发现,还是有许多普通平凡的人们在一起,相互温暖和搀扶。瞬间触动了我心灵的那根弦,在中国律师队伍中,多少普通平凡,默默无闻的律师,用自己的专业与态度,相互温暖与搀扶,无论我们在这个行业收获多少成就与荣耀,或是遭受多少挫折与打击,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一起,从未离开。
关于本书的结构,我是先从业务定位说起的,值得律师去努力或钻研的业务并不少,无所谓哪方面的业务好或坏。每个律师都需要有一项合适自己的业务,来让自己生存得更好,甚或安身立命。所以业务的定位何其重要,一如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样,迈开了步伐,最好不要再回头更不要后悔。当然,我也谈到了非讼业务存在的领域,以及如何获得这些非讼业务的方法,包括这些业务的技能修炼。我其实知道,同样的业务,不同的律师有不同的方法、技巧与途径去获得。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在书里对我自己一些获取业务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了阐述与分享,因为我知道,这不但让我在这样的综合总结中获得成长与进步,还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得以感恩生活给我的这种厚重馈赠。至于一些具体非讼业务的操作技巧与文书制作,案例评析与风险规避,我在有限的经验里战战兢兢地思考,生怕自己的错误与遗漏给读者带去误导甚或伤害。不过,我确信,这种思考哪怕有所遗漏或偏差,也会让你获益,因为你会从我的思考里发现错误,重新整合,不断探索,多方完善,升华自己。
关于本书的内容,我是说得激情飞扬,真实自然的。掐指算来,从事律师这个职业也有7年有余了,无法忘记那些为一日三餐而发愁的日子;无法忘记获取业务的艰辛;无法忘记客户的信任与拒绝;也无法忘记给客户创造的价值甚或带去的损失。一路走来,我和你一样,经历如此相似而又各有千秋,过程如此寂寞而又精彩纷呈。因此我力争将我执业过程中的感悟与经验,在本书中说得干脆果断、简洁有力、肯定明确,甚至,说得风趣幽默。因为,我们始终在一起。
我试图,将我们容易获得,离我们生活很近且容易操作的非讼业务,提供一种思维进路或业务操作路径,展示全新的非讼业务思考模式、思考过程、专业定位、市场发掘、方案设计、团队执行到后续辅导等系列套路。它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但一定能够给你带去启迪与灵感,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最后特别想分享的是,在律师职业这条道路上,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努力的人,努力对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与学习;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负责的人,对客户的委托都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感恩的人,感谢那些给我们希望与失望,给我们帮助与成长的人们;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无论贫穷与富贵,我们都能坚守律师的执业底线与原则。
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在一起。
是为序。